-
英國正式殖民印度
○英屬印度 wiki
●英國殖民統治的正式開始
-這次起義成為現代印度歷史的主要轉折點。1858年5月,英國殖民當局將蒙兀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流放到緬甸仰光,隨後處死了其家族的大部分成員,從形式上完成了對蒙兀兒皇帝的清算。 -
即位「印度女皇」
○英屬印度 wiki
-1876年5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即位為印度女皇,此後的英國君主均以「印度皇帝」之頭銜統治印度。 -
《煙臺條約》
-
《膠澳租借條約》
膠澳租借條約 wiki
-《膠澳租借條約》(德語:Vertrag zwischen dem Deutschen Reiche und China wegen Ueberlassung von Kiautschou)[1][2],又稱《德租膠澳專條》,是1898年3月6日瓜分風潮期間德意志帝國強迫清政府在北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條約共3端10款,德國通過該條約租借膠澳(即膠州灣)及其周邊地區(今屬青島市)99年,山東省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一戰後,該條約被二十一條取代。 -
《英日同盟》
○英日同盟 wiki
-簽訂於1902年1月30日,條約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
-意旨為英國和日本兩國為了維護其各自在大清與大韓帝國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盟約雙方對大清及大韓帝國的獨立地位達成共識,承認且尊重各自在兩國的所具有的特殊權益及對其進行保護的行為。
-簽約方承諾在另一方對清韓二國發起的戰爭中保持中立,並保證在簽約國與多於一國進入戰爭狀態時給予支持。
-而日本在同盟後不久,即展開日俄戰爭。 -
「英國侵藏」開始
-
「日俄戰爭」爆發
○日俄戰爭 wiki
●日期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一場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大韓帝國和中國(清朝)東三省地區(又稱滿洲)的勢力範圍的戰爭。其主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域。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條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戰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慘敗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導火線。 -
《拉薩條約》不獲清承認
○拉薩條約 wiki
-《拉薩條約》(英語: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ibet)是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7日英國入侵後與西藏代表簽定的條約,當時清朝政府並沒有在條約上簽字。但清朝與英國雙方隨後簽定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包括附約《拉薩條約》。 -
《樸茨茅斯條約》
○樸茨茅斯條約 wiki
-《樸茨茅斯條約》(英語:Treaty of Portsmouth;日語:ポーツマス条約;俄語:Портсмут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又稱日俄條約(日語:日露講和条約),是由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下,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國緬因州基特里的樸茨茅斯海軍基地(因離新罕布夏州的樸茨茅斯市不遠而得名)簽署的條約,結束了日俄戰爭。
-《樸茨茅斯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日本和俄國對兩國在中國東三省與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的重新瓜分。條約簽訂後,日本派代表與清朝政府代表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通過《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使清政府承認日俄《樸茨茅斯條約》中給予日本的各項權利。 -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wiki
-武昌起義,或作武昌起事,是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軍等力量在中國湖北武昌發動的兵變,旨在推翻清朝統治,是狹義辛亥革命的開端。 -
「大蒙古國」成立
○博克多汗國 wiki
-1911年12月29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受到喀爾喀蒙古四部的擁戴,宣佈脫離大清帝國獨立,登基成為「博克多格根額真汗」,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 wiki
-《宣統帝退位詔書》,又稱《清室退位詔書》,是清朝隆裕太后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布的詔書,宣布宣統帝溥儀將政權公諸全民,施行共和國體。
-該詔書標誌著大清帝國統治歷史之終結,同時亦宣告在中國實行了2,132年的帝制就此結束。計自努爾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大清國祚長達296年;若自清太宗登基稱帝起算,則為27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
塞拉耶佛事件
○塞拉耶佛事件 wiki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肖特克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的事件。
-當時,夫婦二人正乘坐汽車在塞拉耶佛進行訪問,遭到極端組織殺手的襲擊,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開槍擊中身亡。 -
「青島戰役」爆發
-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二十一條 wiki
●歷史背景
-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政府要求德國把侵占的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的盟友,
-日本於是在8月23日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
-1914年11月18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軍從中國撤軍的要求。
-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軍要求。
●提出要求
-日本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從日本返回中國,以「回任所拜見大總統」為由,請求與大總統袁世凱面晤,
-1915年1月18日,日置益繞過外交總長孫寶琦向袁世凱直接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對此絕對保密。 -
五九國恥
○五九國恥 wiki
-五九國恥指1915年5月9日,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經過與日本長達105天艱困的談判和周旋之後,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內容之部分條約。[1]條約簽訂後,袁世凱親書兩道密諭,要各省文武長官勿忘簽約的5月9日為國恥日,密諭號召「凡百職司,日以『亡國滅種』四字懸諸心目」,「申儆人民,忍辱負重」[可疑][2][3]。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舉行紀念,藉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這一天被民眾稱為「國恥日」。 -
《中俄蒙條約》
○中俄蒙條約 wiki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代表在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又稱《恰克圖協約》。
●主要內容是:
-外蒙古承認1913年11月5日《中俄聲明文件》及《中俄聲明另件》;
-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中、俄承認外蒙古自治,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自治外蒙古無權與外國訂立關於政治及土地關係的國際條約;
-中俄承認外蒙自治官府有辦理一切內政之權;
-中國商民之貨入自治外蒙古,無論何種出產,不納關稅,但須按照自治外蒙古人民所納自治外蒙古已設及將來添設之各項內地貨捐一律交納。
-博克多格根仍然是自治君主
@通過這一協約,中國持有對外蒙古的宗主權,而俄羅斯則保持了在外蒙古的各種經濟、政治特權。 -
中華民國對德宣戰
○對德宣戰案 wiki
-國務院第二次段祺瑞內閣在1917年8月14日宣布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
-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
-對德宣戰案的鬥爭在宏觀上屬於府院之爭的一部份。 -
「十月革命」爆發
○十月革命 wiki
-日期:1917年11月7至8日
●起兵
-1917年11月7日[儒略曆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發動起義,推翻克倫斯基臨時政府。
-正巧親布爾什維克艦隊的5艘主力驅逐艦及其船員駛入聖彼得堡港灣。在喀琅施塔得,水手們也宣布響應布爾什維克起義。清晨,革命軍事委員會計劃從斯莫爾尼宮高度的防備和封鎖的中心進攻或占領最後的地點。
-赤衛隊有組織地占領了主要的政府機構、關鍵的通訊設施、軍事設施,並在輕微反抗下占領有利地形。彼得格勒駐軍和市里多數軍隊加入起義反抗臨時政府。 -
「陸徵祥」拒絕簽字
-
「徐樹錚」迫使「外蒙撤治」
○徐樹錚 wiki
-1919年,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
-1919年10月,率西北邊防軍第一師進入外蒙古,以武力協助外蒙古王公派在1919年11月17日外蒙撤治,由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直接統治。
-孫中山電賀其成就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然而徐在蒙古的統治迅速失去了當地人的支持,兩年後蒙古再次獨立,並聯合白俄軍隊擊敗西北邊防軍。 -
《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華盛頓會議與山東懸案的解決@教育大市集 marketcloud marketcloud
-英美等國認為日本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壟斷中國的特權,已經威脅到西方列強在東亞的利益。因此,民國十年(1921),美國政府邀集英、法、義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召開「華盛頓會議」。
-討論限制軍備與遠東、太平洋問題。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對山東問題也做出讓步,
-民國11年(1922)2月4日,中日簽訂「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同意將山東租借地歸還中國,膠濟鐵路由中國買回,日本則由山東撤兵。
-「二十一條要求」以來成為中日爭執焦點的山東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 -
《九國公約》
○九國公約 wiki
-華盛頓會議的所有參會國家美國、比利時、英國、中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和葡萄牙於1922年2月6日簽署了該條約。 ○10戰後格局@《【全彩圖解】3分鐘讀懂最有趣的世界史》p154 googlePlay
●九國公約
-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的代表提出廢除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並收回山東主權。西元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義、中、比、荷、葡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同意中國的請求,但要求開放門戶,機會均等。 -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
○蒙古人民共和國 wiki
●歷史
-1924年11月26日,在庫倫舉行了國家大呼拉爾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蒙古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蒙古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且將首都京都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