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

  • #Miescher 发现核酸

    #Miescher 发现核酸
    瑞士生物学家 Friedrich Miescher 从外科绷带上的脓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含磷丰富的物质,他称之为 “核素”,即后来的核酸。这一发现开启了人们对遗传物质探索的大门,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参考文献:Cobb, M. (2015). Life's Greatest Secret: The Race to Crack the Genetic Code. Basic Books.
  •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Max Knoll 和 Ernst Ruska 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其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观察到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可视化工具,使科学家能够直接观察到 DNA、蛋白质等分子的形态。参考文献:Ruska, E. (198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of electron microscopy.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58(2), 281-295.
  • #Avery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Avery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Oswald Avery 及其团队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确凿地证明了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蛋白质。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人们对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主流认知,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向基因层面深入研究。参考文献:Avery, O. T., MacLeod, C. M., McCarty, M. (1944).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79(2), 137-158.
  • #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 DNA 的分子结构和复制机制。这一发现是分子生物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提供了结构基础。参考文献:Watson, J. D., Crick, F. H. C. (1953).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Nature, 171(4356), 737-738.
  • #Francis Crick 提出了中心法则

    #Francis Crick 提出了中心法则
    Francis Crick 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从 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即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为理解生命的遗传和蛋白质合成机制提供了框架。参考文献:Crick, F. H. C. (1958). On protein synthesis. 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12, 138-163.
  • %绿色革命开始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通过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业技术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绿色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病虫害、耐逆境的农作物品种,保障了粮食安全。参考文献:Evenson, R. E., Gollin, D. (2003).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1960 to 2000. Science, 300(5620), 758-762.
  •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Hamilton Smith、Daniel Nathans 和 Werner Arber 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能够识别并切割特定的 DNA 序列。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为基因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使得科学家能够对 DNA 进行精确的操作和重组。参考文献:Smith, H. O., Nathans, D. (1973). A suggested nomenclature for the enzymes of molecular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81(3), 419-423.
  • #重组 DNA 技术诞生

    Paul Berg 成功地将不同来源的 DNA 片段连接在一起,创建了第一个重组 DNA 分子。这一技术的诞生开启了基因工程的时代,使得科学家能够构建重组质粒,实现基因的克隆和表达,为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参考文献:Berg, P. (1972). Biochemical genetics of mammalian viruses. Federation Proceedings, 31(1), 111-121.
  • $Southern 印迹技术的发明

    Edwin Southern 发明了 Southern 印迹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检测 DNA 中的特定序列。通过将 DNA 片段分离、转移到膜上,再与标记的探针杂交,能够准确地鉴定和分析目标 DNA 序列。Southern 印迹技术在基因克隆、遗传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参考文献:Southern, E. M. (1975). Detection of specific sequences among DNA fragments separat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98(3), 503-517.
  • %Asilomar 会议召开

    %Asilomar 会议召开
    1975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 Asilomar 会议中心召开了关于重组 DNA 技术的会议。会议讨论了重组 DNA 技术的潜在风险和伦理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准则和操作规范,为重组 DNA 技术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指导,促进了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Berg, P., Baltimore, D., Brenner, S., Roblin, R. O., Singer, M. F. (1975). 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Asilomar Conference on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Science, 188(4192), 353-354.
  • $Sanger 测序法的改进

    Frederick Sanger 改进了 DNA 测序技术,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 测序法)。该方法利用双脱氧核苷酸终止 DNA 链的延伸,通过电泳分离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实现对 DNA 序列的测定。Sanger 测序法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考文献:Sanger, F., Nicklen, S., Coulson, A. R. (1977). DNA sequencing with chain-terminating inhib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74(12), 5463-5467.
  • Period: to

    %生物技术公司兴起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公司如 Genentech、Amgen 等纷纷成立。这些公司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生物制品生产等领域,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医药行业的格局。参考文献:Swanson, R. A., Bolivar, F. (1986).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the birth of biotechnology. Scientific American, 254(6), 96-103.
  • %艾滋病开始流行

    1981 年,美国首次报道了艾滋病病例,随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艾滋病的流行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促使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在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的发展。参考文献:Gallo, R. C., Montagnier, L. (2003). The discovery of HIV as the cause of A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9(24), 2283-2285.
  • #PCR 技术的发明

    #PCR 技术的发明
    Kary Mullis 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PCR 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疾病诊断、法医鉴定等多个领域。参考文献:Mullis, K. B., Faloona, F. A. (1987). 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catalyzed chain reaction. Methods in Enzymology, 155, 335-350.
  •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卫生研究院联合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 序列。这是一项全球性的科学合作项目,吸引了多个国家的参与,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Collins, F. S., Cupples, L. A., Jukosky, M. L. (1990). A genome research program for the 1990s. Science, 248(4958), 495-500.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发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 20 世纪 90 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该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染色体或细胞内的 DNA 进行杂交,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的位置和数量。FISH 技术在染色体异常检测、基因定位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参考文献:Trask, B. J. (1991). Human cytogenetics: 46 chromosomes, 46 years and counting. Genetics, 129(1), 1-7.
  • $BLAST 算法的出现

    Stephen Altschul 等人开发了 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算法,用于在生物数据库中快速搜索和比对 DNA 或蛋白质序列。BLAST 算法极大地提高了序列分析的效率,为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有助于发现新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参考文献:Altschul, S. F., Gish, W., Miller, W., Myers, E. W., Lipman, D. J. (1990).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15(3), 403-410.
  •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经过 13 年的努力,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约 30 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这一成果为深入了解人类遗传信息、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开发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基础,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参考文献:Lander, E. S., Linton, L. M., Birren, B., Nusbaum, C., Zody, M. C., Baldwin, J.,... 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01).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09(6822), 860-921.
  •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2020 年,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新冠病毒的检测、疫苗研发和致病机制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技术、mRNA 疫苗技术等。参考文献:Holshue, M. L., DeBolt, C., Lindquist, S., Lofy, K. H., Wiesman, J., Bruce, H.,... CDC 2019 Novel Coronavirus Response Team. (2020). 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10), 929-936.
  •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获诺贝尔奖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获诺贝尔奖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A. Doudna 因开发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RISPR 技术具有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能力,可用于基因治疗、作物改良等多个领域,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参考文献:Jinek, M., Chylinski, K., Fonfara, I., Hauer, M., Doudna, J. A., Charpentier, E. (2012).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 Science, 337(6096), 81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