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日报》
“苏报案”后,1903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与章士钊、苏曼殊等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辑 -
《安徽俗话报》
1904,陈独秀与友人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报刊,深受读者欢迎 -
Period: to
《新青年》阶段1 反封建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阶段1 1915.9-1918.11
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
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 -
陈独秀《新青年》上海
原名《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新青年》
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1922.7终刊 -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组成部分 -
陈独秀进北大 《新青年》迁北京
应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 -
鲁迅加入《新青年》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抨击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
李大钊《庶民》《布尔什维克》
-
Period: to
《新青年》阶段2 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
《新青年》阶段2 1918.12-1920.8
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 -
五四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1],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是一個轉捩點,意味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2]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近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 -
Period: to
《新青年》阶段3 共产党
《新青年》阶段3 1920.9-1922.7
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
胡適推行白話文運動
-
國共第一次合作(聯俄容共)
1924(民國十三年):
國共第一次合作(聯俄容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