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 上海
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
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 -
Period: to
19c 80—90 s 俄国 马克思主义小组相继出现
80—90 年代,在俄国本土,马克思主义小组相继出现 -
俄羅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成立
1883年,俄国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格·瓦·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创办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 -
Period: to
19c90s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中国政治舞台
-
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应颁布报律
郑观应《盛世危言》就明确提出应颁布报律,对“中国现无报律,而报馆主笔良莠不一”感到担忧 -
孙中山上书遭拒
1894年初,北上投书李鸿章,提出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独立富强。由于上书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孙中山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
Period: to
阶段1 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
-
兴中会成立
1894.11,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揭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1895年,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以后在横滨、长崎、台湾、河内、旧金山及南非洲等地成立分会。 -
《苏报》上海
资产阶级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舆论阵地
创刊人胡璋(铁梅)
在上海日报领事馆注册
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
1900年出售给中国人陈范 -
中国向日本派留学生
-
《请定中国报律折》康有为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为保护维新派报刊与报人免受封建顽固派的任意查禁与迫害,向光绪提交《请定中国报律折》
1898。8.9光绪颁布“上谕”
光绪是我国第一个决定制定报刊出版物单行法的皇帝
但变法失败,“报律”没能问世 -
Period: to
戊戌变法
又名“百日维新”
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 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清议报》改良派 日本
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日本横滨 旬刊 名以上编辑加发行人是冯镜如,实际主编是梁启超,麦孟华、欧榘甲协助梁启超担任编辑工作。
1898至1901三年间,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定远等笔名,为《清议报》撰写350多篇论著及大量诗词散文,是该刊的主要执笔人。
《清议报》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道德观念,进行思想启蒙。
“保皇”是《清议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为形势所逼,其宣传有一定民主成分,引进西方“天赋自由之权”口号,初步介绍了伯伦知理、霍布士、斯宾诺莎等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等自由学说。
在开发民智方面,《清议报》广泛宣传了爱国图存、冲破封建观念束缚、激励国人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
1901报馆火灾停刊 -
保皇会
改良派在加拿大千岛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
鼓吹君主立宪。
机关报有《清议报》《新民丛报》、《天南新报》(新加坡)、《新中国报》(檀香山)、《文兴日报》、《日新报》(温哥华)、《世界日报》、《金港日报》(旧金山)、《益友新报》(马尼拉)等 -
陈范接手《苏报》
言论上倾向改良
1902年开始同情革命,《苏报》由此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
1902冬,开辟“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声援进步学潮,受到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欢迎。 《苏报》成为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27日,陈范聘请爱国学社成员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太炎、蔡元培等人担任主要撰稿人 -
《中国日报》革命派 香港
兴中会机关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革命派的宣传活动由此进入报刊阶段 1905.10 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后,成为同盟会香港分会机关报
此时《民报》未创刊,《中国日报》是同盟会第一个机关报 报纸版式上创新,效仿日本。是我国近代报刊中第一家横排分栏的报纸
《中国日报》副刊《鼓吹录》是我国报纸最早副刊之一
1913年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派报刊 -
《译书汇编》日本
东京 月刊
留日学生戢翼犟、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
译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法律等著作为主,后改名《政法学报》
宣传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在当时我国知识分子介绍和传播新学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
《开智录》 日本
日本横滨
我国第一个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政治性刊物 半月刊
郑贯公任主编,冯自由、冯斯栾等任撰述。
与改良派由一定联系,随《清议报》发行
有强烈反帝爱国精神,我国最早使用“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报刊之一
反帝、反满、鼓吹革命 -
《国民报》日本
东京 月刊
由秦力山、沈翔云、戢翼犟、王宠惠等创办,秦力山任主编,冯镜如为名义上发行人
是最早一批留日学生刊物中,革命倾向最明显的一种
是最早提出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刊物之一
与康梁等改良派思想进行斗争 -
《中国日报》和《岭南报》笔战
《中国日报》革命派和《岭南报》(广州)保皇派笔战 -
《新民丛报》改良派 日本
日本横滨 半月刊 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远销美国、香港、越南
主编仍是梁启超,蒋智由、马君武、麦孟华等人协助编辑
担任该刊主编期间,是梁启超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写稿最多、声明最大的一个时期
《新民丛报》大量介绍西方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为正在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当时有很强的思想启蒙作用,这是《新民丛报》有别于其他刊物的一个很大特色。
《新民丛报》鼓吹自由、平等、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新民丛报》和《清议报》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在于广泛的介绍西方世界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其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非此前其他报刊所能比拟 第一个刊登新闻照片 -
中国教育会 上海
蔡元培、黄宗仰、吴敬恒、蒋智由在上海发起鼓吹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 ,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该社成员给《苏报》供稿
《苏报》成为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
《大公报》天津
《大公报》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以“敢言”著称
创办人英华,在天主教资本家和法国天主教的支持下创办《大公报》
1949.1停刊,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报刊 -
《大陆》革命派 上海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革命报刊,以发表政论为主 月刊
主编戢翼犟,曾在日本参与《国民报》工作
《大陆》继承《国民报》传统,但不像《国民报》那样尖锐激烈 -
《游学译编》日本
东京 湖南留日同乡会主办,主编杨守仁
这些刊物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 -
《新民丛报》格调改变
梁启超游历美洲回到日本,政治态度与言论大变,在《新民丛报》上公开宣称不再谈革命 -
保皇派回国办报
革命浪潮高涨,康梁与清王朝的矛盾退到次要地位 -
新闻照片
第一个刊登新闻照片的是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1903年后,在日本出版的一些留学生报刊先后刊登了不少新闻照片
1911武昌起义前两三年,国内报刊已普遍刊用照片 -
《湖北学生界》日本
东京 湖北留日同乡会
发行人为王璟芳、尹援一、窦燕石
这些刊物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 -
《浙江潮》日本
东京 浙江留日同乡会主办
主编有孙翼中、蒋方震等
鲁迅积极为其撰稿
这些刊物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 -
《直说》日本
东京 直隶留日学生杜羲等主编
这些刊物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 -
《江苏》日本
东京 江苏留日同乡会主办,总编辑秦毓鎏
这些刊物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 -
《革命军》邹容 上海
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所写的一本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这是一本热情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通俗宣传品。
该书力主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抗外国侵略,宣传“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等资产阶级思想,提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等政治主张。
1903.6.9 《苏报》推荐《革命军》——《介绍革命军》 -
《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章太炎
《苏报》刊登 -
《苏报》停办
6.30 清政府以《苏报》刊载章太炎介绍《革命军》等文章以及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通过上海租界巡捕房,包围《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被捕,邹容主动投案。
章太炎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
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著名报刊活动家 -
《国民日报》革命派 上海
主编章士钊,编辑张继、苏曼殊等 -
《俄事警文》/《警钟日报》革命派 上海
王晓徐、蔡元培先后担任主编
该刊第一次向国内民众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中国白话报》革命派 上海
我国最早一批白话报纸之一
主编林白水 -
《世界公益报》革命派 香港
总编辑郑贯公,资产阶级革命派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
《广东日报》革命派 香港
总编辑郑贯公,资产阶级革命派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
Period: to
日俄战争
俄国战败 -
《时报》改良派 上海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大型日报
康梁直接筹划下创办
康有为得意弟子狄楚青和罗普分别担任该报经理和主笔
日本人宗方小太郎为名义上发行人
既批评封建顽固派又批评革命党人,认为改良渐进是适“时”的唯一正确之路 -
《京话日报》北京
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创办人为彭翼仲。
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一定程度上反应民生疾苦,得罪官僚权贵
1906.9.28遭清政府查封
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
《二十世纪大舞台》革命派 上海
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中国最早的革命文学期刊
主编陈去病 -
《有所谓报》改良派 香港
全称《惟一趣报有所谓》
总编辑郑贯公,资产阶级革命派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
香港 革命派报刊
《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香港少年报》《东方报》《社会公报》《珠江镜报》 -
《楚报》武汉
武汉地区最早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 -
Period: to
阶段2 革命派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
Period: to
武汉 革命报刊活跃
-
Period: to
1905第一次俄国革命
俄國革命(俄語: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05 го́да),亦被称为第一次俄国革命(俄語:Перв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年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內,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俄罗斯帝国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与实行多党制。
布爾什維克黨員常常把這場革命當作1917年革命的先驅。 -
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办《民报》为机关报 -
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
-
《民报》革命派 日本
东京 同盟会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其最主要的机关报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民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为主角,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民报》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大型月刊,
1910.2停刊 1-5期主编为胡汉民,1906.6,章太炎上海服刑期满,被同盟会邀请到东京,主编《民报》6-24期,是《民报》最辉煌时期 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报》全力宣传“三民主义”和十六字方针 1908。12.12 日本当局禁止民报出版 -
《大清印物专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出版的专门法规 -
《报章应守规则》
-
《民报》革命派与《新民丛报》保皇派 大论战
我国新闻史上最早一次报刊大论战
论战以保皇派失败而告终
论战起始于1906.4 《民报》第三期 ,自此论战进入高潮
论战到1907.8结束 -
清政府“预备立宪”
-
《中国女报》上海
资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创办 月刊
民主革命倾向
1907.7.15 秋瑾被捕遇害停刊 -
《神州日报》革命派 上海
于右任
同盟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也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被认为是革命派言论机关 -
《大清报律》
在《大清印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基础上参考日本报纸法制定出来的 更严厉
清末几部报刊出版法令的制定与颁布,其目的不是保障新闻出版自由,而是为封建王朝严厉控制新闻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这些苛刻法令的禁锢与迫害下,民众的言论出版自由受到了更加严厉的限制,中国报刊出版事业蒙受严重损失 -
“竖三民” 革命派 上海
1909.5 起,于右任创办,任社长
《民呼日报》1909.5.15 陈飞卿为总主笔 接发清政府贪污等罪行 92天后停刊
《民吁日报》1909.10.3 上海法租界 朱少屏发行人 范光启社长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剖析伊藤博文阴谋 48天后停刊
《民立报》1910.10.11 宋教仁撰写大量评论 ,1913革命党人“二次革命”失败,于右仁逃亡日本 停刊 -
《大江报》武汉
初名《大江白话报》詹大悲主编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读者对象
1911.7.17《亡中国者和平也》副总编 何海鸣
1911.7.26《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 -
“大江报案” 武汉
《大江报》发表黄侃所作《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认为只有“大乱”才能救中国,革命者受鼓舞,清政府震恐,8.1,清政府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行投案,报馆被封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
Period: to
辛亥革命
-
《大汉报》武汉
武汉 汉口
胡石庵主编
武昌起义后国内第一张新出版的革命报纸 -
《中华民国公报》武汉
武汉武昌
中华民国军政府机关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正式机关报 -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11月3日上海同盟会陈其美、光复会李燮和、上海商团李平书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蒋介石为沪军第五团团长。光复会李燮和另行成立吴淞军政分府。 -
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1.10.10武昌起义,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2.29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
报灾-陈炯明查封广州《公言报》
1912上半年,陈炯明查封广州《公言报》《佗城独立报》
杀害报人黄世仲、陈听香 -
国民党机关报
同盟会于1912.8改组成国民党后,实际上已成为脱离群众的官僚政客集团,失去原有革命性质。
《民立报》仍被认为是国民党系统的总机关报。
这一系统重要报纸还有 北京《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天津《民意报》、上海《天铎报》《太平洋报》《国民》等 -
Period: to
民国初年 通讯社大量涌现
广州 上海 长沙 武汉 北京 日本东京 -
Period: to
袁世凯限制新闻自由法令
《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 -
溥仪退位
1912.2.12 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北京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大地主大军阀窃取
“报界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为新闻出版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报界黄金时代” -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2.4.1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
Period: to
袁世凯反动统治时期
4年零2个月 -
中央政府迁至北京
1912.4.5 中央政府迁至北京 -
共和党 拥护袁世凯
共和党是立宪派分子、官僚和一部分从同盟会分化出来的人于1912.5成立的在政治上用户袁世凯的政党,与同盟会——国民党抗衡。 -
报灾-打砸《中央新闻》报社 北京
袁世凯亲信、内务总长赵秉钧指挥军警包围、打砸《中央新闻》报社 -
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
同盟会吸收其他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理事长。 -
袁世凯御用民报
北京《国权报》《金刚报》《亚细亚日报》
长沙《国民新报》
上海《神州日报》
其中,《亚细亚日报》最有影响 -
被袁世凯收买的报纸
北京《国华报》《黄钟日报》《新社会报》《国权报》《京津日报》《大自然报》
上海《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
广州《华国报》 -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当局对于对报业的查禁和整顿,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事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1]。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同时国民党系报纸被全部查封。上海地区的《民立报》、《天铎报》虽因在租界未被查封,但也因在上海地区禁止销售而被迫停刊。民国元年全国报刊约500家,北京占1/5。“二次革命”后,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新闻出版遭受重大打击。1913年正逢农历癸丑年,当时新闻出版人将这一事件为“癸丑报灾”[2]。 -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
进步党
1913.5,共和党联合另外几个小党组成进步党,无革命性,是追名逐利的政党集团。
其报刊集中于京、津、沪、汉、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有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日报》等报刊 -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 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爆发但很短时间内失败。
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
报灾-黎元洪查封《大江报》武汉
武汉,8.8 黎元洪查封《大江报》等6家革命报纸,
9月,杀害《大江报》主笔凌大同 -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913.10.10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4.5.1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孙中山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因国民党涣散无力,1914.7,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总理;但部分分部仍沿用国民党名称。 -
中华革命党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反袁斗争。
1919年终 -
Period: to
一战
-
日本入侵山东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发,日本帝国借机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
1914年11月,日本、英國聯軍發動青島戰役,经两月激战,擊敗德軍,占领青岛。1915年1月7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要求日軍撤退回國或暫照德國租借辦法留駐胶州湾租借地。日本为了让军事占领合法化,并进一步在山东攫取更多的特权,借机向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條”。 -
东京通讯社
邵飘萍创办 东京 -
记者-黄远生
-
刘少少
-
日對中提《二十一條要求》
二十一條,日称《对华二十一條要求》,是日本向中国提出的条约,导致了《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凯政府要求德国把侵占的山东半岛权益交还中国,遭拒。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的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23日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4年11月18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军从中國撤军的要求。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军要求。
5月8日下午,袁世凯召集各部部长,宣布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要求。
5月9日23時,北洋政府沒有等到預期的外援,以「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為由,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部份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註 1],总称《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3] -
五九國恥
五九國恥指1915年5月9日,中華民國第1任大總統袁世凱经过与日本長达105天艱困的谈判和周旋之后,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条內容之事件。
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元「救國基金」。當時十七歲就讀天津南開學校的周恩來上街演講,號召人們振興經濟、誓雪國恥。 -
陳獨秀創《青年雜誌》
上海 -
袁世凯称帝
1915.12.12 袁世凯称帝. -
Period: to
洪宪帝制
中華帝國,亦称洪憲帝制,是指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2日间,時任中華民國大总统袁世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预备成立的一个君主立宪制政權名称。原定年号洪宪,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首都北京。但各方勢力接連挑戰,包括蔡锷起义以及大日本帝國支持的中华革命党和宗社党武裝[1],使中华帝国还未对外國宣布成立便以失败收场,期间对内袁世凯并没有正式即位为皇帝,期间对外仍使用中华民国国号。中華帝國從宣布即將改元的1915年12月12日起算僅102天,從改元的1916年1月1日起算僅82天。 -
Period: to
护国战争
袁准备称帝之时,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云南都督府,组织讨袁护国军。
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7月25日中华革命党也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陸續取消獨立。 -
新闻编译社 北京
邵飘萍创办 -
徐凌霄
-
袁世凯去世
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 -
Period: to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又稱黎段相爭)
一次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帝國,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因一方为大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但是段祺瑞拒绝恢复被张勋解散的国会,从而引发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在广州另组政府的护法运动。中国进一步陷入动乱。
二次
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产生矛盾。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
1918年8月12日,新国会(即安福国会)开幕。段祺瑞声明要辞职,迫使冯国璋也声明不参加总统竞选。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徐提名钱能训组阁。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但是直皖之间的派系纠纷并没有因此化解,最终演变为1920年直皖战争。 -
俄国 二月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俄語: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
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
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Period: to
1917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俄語: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张勋复辟
-
段祺瑞讨逆军粉碎张勋复辟
-
Period: to
护法运动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又稱護法之役,是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维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复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 -
Period: to
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7月17日,在章太炎陪同下,孫中山率領兩艘軍艦從上海抵達廣州,正式揭起護法旗幟。此时张勋复辟已经于7月12日被段祺瑞再造共和的讨逆军粉碎,但是段祺瑞表示拒绝恢复旧国会,拟定要重新选举新国会。孙中山在到達廣州的當日晚,就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通電號召北京旧國會議員南下參加護法到廣州另組新政府。 -
俄国 十月革命 建立苏维埃俄国
1917年俄国革命(俄語: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
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
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胡政之
采访巴黎和会唯一记者 -
Period: to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8年6月,孫中山命令蔣中正與陳炯明,以援閩粵軍的名義向福建進軍,聯同海軍部分艦隊開赴潮梅一帶。粵軍陳炯明的第一軍與蔣中正的第二軍一路攻破嵩口、丘濱、永泰直逼福州,擊敗段祺瑞的闽浙援粤军,段祺瑞親令总司令李厚基與孫中山劃界停戰。陳炯明曾以「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8] 挽留蔣中正留任粵軍,但蔣中正仍婉拒,辭任第二軍長把粵軍交與許崇智和陳炯明後回到上海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在通知孙文后,出兵围攻总统府,鸣炮警示孙文离开广东。孙文转移到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还击轰炸广州后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
8月3日,北伐軍在南雄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東西兩路撤退。李烈鈞、李明揚、賴世璜經湘南進廣西繼續討逆。8月9日堅守在白鵝潭的孫中山得知北伐軍回師失利,他已是孤軍無援,決定離粵赴滬。下午3時他乘英艦「摩軒號」到香港,次日改坐「俄國皇后號」赴滬。
8月15日,陳炯明自任粵軍總司令。
孫中山至8月初離粵退居到盧永祥勢力範圍的上海。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
《京报》北京
邵飘萍创办,任社长 大型日报 -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劳合·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1]。 -
革命党变国民党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反直三角同盟
三角反直同盟,亦称反直三角同盟、粤皖奉三角同盟、孙段张铁三角,是孙中山为了维护真正共和制,而与皖系段祺瑞、卢永祥和奉系张作霖联合反对把持北京民国政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所结成的三方军事同盟。
同盟者: 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卢永祥
目 的 :维护共和,反对直系曹锟和吴佩孚 -
邵飘萍
-
林白水